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读书资讯 > 中心要闻
中心要闻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 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增长极

来源:本站编辑 浏览:110 次 发布日期:2017-12-15 18:05:12
——咸宁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支持幕阜山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支持咸宁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增长极。咸宁市地处幕阜山区腹地,是典型的山水林田湖齐全的生态地区,是革命老区,也是中国著名的温泉、桂花、楠竹、茶叶、苎麻之乡。近期,省统计局联合咸宁市统计局对该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项调查,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成效、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近年来,咸宁市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发展迈向新高度。
 
  (一)立足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1.特色农业实现新跨越。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绿色崛起的意见》、《关于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千亿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咸宁市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通过相关政策的扶持引导实现咸宁绿色产业发展的新跨越。 2016年咸宁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10亿元。其中以青砖茶、蔬菜、楠竹、油茶、水产等为代表的特色经济占比超过90%。中药材种植的面积和产量,较上年分别增长20.1%、22%,成为咸宁市特色农业新亮点。三大百亿“绿色”产业茶、油茶、楠竹面积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加2-3万亩。青砖茶加工已占据全省80%、全国35%的份额。羊楼洞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升格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国家级龙头企业“零突破”。通城县和通山县获批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前,咸宁市正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
 
  2.绿色生态产品更多。咸宁市坚持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为抓手,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大“三品”培育力度。2016年共有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6家,新认证“三品一标”品牌20个,连续十年实现新增“三品一标”品牌20个以上,总数达到404个,较2012年增加167个。
 
  3.绿化面积持续增加。咸宁市境内水系发达,河流湖泊众多,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0天以上。先后获评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一系列殊荣。2016年咸宁市共完成造林39.2万亩,造林完成总面积位列全省第3,森林覆盖率达到49.6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有4个乡镇被命名为“湖北省森林城镇”,45个村被命名为“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通山县西坑村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二)特色农业“增绿、增值、增效”
 
  1.积极打造特色村镇。围绕市场需求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茶、油茶、楠竹、中药材、园林水果、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业向绿色、质量、高效方向发展。咸宁市有6个县市区,北有赤壁砖茶、咸安桂花、嘉鱼蔬菜,南有崇阳雷竹、通城油茶、通山水果,“一县一特”“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正在焕发勃勃生机。目前咸宁市已有11个村镇成功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2.积极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咸宁市坚持在农业生产中全力运用推广绿色技术,坚持推广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截止到2016年,拥有国家级绿色防控示范区2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4个。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面积达16.96万亩,辐射推广面积达131.9万亩,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除油茶、竹)的32.2%。依托农企合作,以赤壁市1万亩高规格茶基地,嘉鱼县潘家湾镇1万亩连片蔬菜种植基地为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示范区内蔬菜的农残合格率达到100%。
 
  3.绿色发展带动,扶贫攻坚取得实质进展。咸宁是湖北幕阜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推广绿色发展方式,取得扶贫攻坚的重大成果。2016年共投入产业发展奖补资金16.27亿元,为18346户58218人的产业扶贫户落实了致富门路,到2017年元月,贫困人口已从2014年统计的38.3万人下降到17.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统计的17.6%下降到8.1%。
 
  (三)产业融合接二连三
 
  突出“两带”(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和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咸宁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94家,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785亿元,增长10.7%,占农业总产值比率由2012年的2.0:1提升到2.5:1。培育休闲农业经营户1232家,拥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家。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700多万人次,总收入突破50亿元。“中国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咸安区桂花镇刘家桥村、赤壁市赤壁镇、嘉鱼县官桥镇官桥村荣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2017年2月,总投资5.4亿元的卓尔·赤壁羊楼洞系列文化旅游重点项目——花亭茶溪运动休闲旅游区开工建设。
 
  (四)规模化发展显成效
 
  推进土地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以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大力促进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2016年咸宁市农业大户5011户,农业合作社3991家,较上年分别增加73户、1152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78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0%。
 
  (五)生产方式加快转变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动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2016年咸宁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74.2万千瓦,机耕面积410.9万亩,机播面积123.7万亩,机收面积292.2万亩,其中水稻机耕面积205.8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96%;机收面积201.9万亩,占水稻收割面积94%。
 
  二、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资源优势转换不够
 
  咸宁市农业资源优势明显,但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与农业产业化发达地区相比,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问题较突出,缺少带动效应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支撑。“三大百亿产业”之一的竹产业发展遭遇产品开发瓶颈,除巨宁竹业、江南春竹业外,其它竹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开发优势不明显。与浙江安吉等竹产业先进的地区相比,在产业发展的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差距。截至2016年,咸宁市“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4家,占全省比例为6.3%;“国家级龙头企业”仅1家,占全省比例为2.1%。
 
  (二)市场竞争力不强。
 
  如何在同质竞争中取得差异化的营销效果,品牌是最终制胜的法宝。2016年咸宁市“三品一标”总数有404个,但有一定知名度、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仅有“川”字号和“羊楼洞”砖茶,在国内同行业中影响力、知名度较高、叫得响的品牌少,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彰显不够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三)农民技能素质偏低。
 
  2016年咸宁市农村从业人员115.75万人,其中在本乡镇内从事农业生产人数为34.4万,外出务工人员54.43万人,其中:20-49岁年龄段的外出务工人员占全部外出务工人员的比重为86.1%。现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习惯于传统耕作方式,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接受能力差,农业劳动力呈现整体性紧缺、结构性失衡特征。
 
  三、几点建议
 
  (一)围绕资源禀赋优势,提升品牌竞争力。
 
  特色就是独有,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效益。发展特色农业要以“三大百亿产业”为核心,着力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延伸竹产业链条。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优化存量的角度,继续对咸宁市竹制品企业从政策、资金、科技和税收等方面给与扶持,有效利用其长期发展所形成的技术优势、市场影响,进一步完善其现代企业治理,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的力度,提升其产品品牌质量和创新能力,重点培育和发展咸宁市竹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以带动相关业态发展。同时,从竹产业发展领先地区引进技术、人才、资金,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形成集群发展和规模发展,促进竹产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农业部门要为企业提供优质农产品资源,招商部门要积极围绕园区规划实施精准招商吸引龙头企业入驻,科技部门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提升技术等。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着力在延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创新商业模式上下工夫。实施品牌战略。蔬菜以嘉鱼为核心、青砖茶以赤壁为核心、油茶以通城为核心、桂花以咸安为核心发展区域特色,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二)围绕“互联网+特色农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要以特色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互联网+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是加快推进“互联网+特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特色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及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三农服务和科研开发等方面,促进信息化与特色农业的有效对接,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二是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打造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互联网+特色农业”示范区。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自建农业电商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销售。三是加快推进“互联网+特色农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科研机构、涉农信息化企业、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建立“互联网+特色农业”发展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三)围绕培育经营主体,提升内生发展动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优质项目、人才、资源落户的关键因素。要把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新型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咸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措施。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城市文化人、工商企业家、互联网业主和各类社会人士来参与咸宁特色农业的投资建设。针对职业农民培育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扶持政策。在发展初期,着力帮助其解决信贷担保、基础设施、土地流转、设施用地等问题;在成长成熟期,着力帮助解决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等问题。与此同时,加快解决农民免费接受职业教育问题,把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积极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培训,通过农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结成“一对一”的农业科技联盟和利用农科讲堂建立远程教育体系,把专家和农业技术引到田间地头圈舍,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和参与程度,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学种养效果。为咸宁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最强大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