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读书资讯 > 中心要闻
中心要闻

对湖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思考

来源:本站编辑 浏览:167 次 发布日期:2017-12-15 17:59:40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全新论断,为湖北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随着数量型、生存型需要向享受型、发展型需要转变,更优质的产品供给、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美的生态环境等正成为人民的热切期盼,湖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一、湖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
 
  (一)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1.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引领不足。2016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4.2%,低于全国水平7.4个百分点,在中部省份中排名倒数第2位,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协调性不佳,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现代农业、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物流、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尚未建立。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从服务业来看,2016年全省规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3%,低于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仅占比6%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从工业来看,2016年我省重工业总产值占比为63%、高于安徽和江西两省,私营工业企业数和总资产分别只占全国的4.0%和3.0%,分别低于江苏同期10.1和11.8个百分点,17个千亿行业中建材、纺织、钢铁、有色等行业份额较大,轻重比例失调、民营经济体量较小、产能过剩产业占比较高问题凸显,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2.动力转换有待进一步加快。消费对经济拉动不足。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9.8%,低于全国同期指标4.8个百分点。消费潜力尚未完全发挥。新旧动能衔接不畅。部分传统行业支撑减弱。2016年全省工业中占比第3位和第4位的行业化工和建材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分别回落0.8个和2.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只有8.3%,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仅为3.9%。传统动力逐步回落,新经济势强力弱。2016年湖北总资产贡献率为13.52%,低于江苏同期指标3.18个百分点。湖北R&D经费支出600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1.85%,仍未达到具有创新能力的标准。制造业要素支撑不强,创新投入不足。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和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的任务还很艰巨。市场主体“进少退多”。2016年全省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共987家,共新增产值346.9亿元,仅拉动全省产值增速0.9个百分点,同时全省规上工业停产企业644家,拉低全省产值增速2.7个百分点,新增规上企业规模小、能级低,拉动效应有限。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工业发展后劲及内生动力不足。
 
  3.区域发展有待进一步协调。“一主两副多极”态势未形成。2016年武汉市GDP占全省总量的36.9%,宜昌、襄阳两市GDP总量仅占全省总量的22.9%。武汉市“一城独大”,与周边城市的协调互动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够。GDP低于1000亿元的随州、鄂州等七个市州的GDP总和为4129.77亿元,仅占湖北省GDP的12.8%。“一主”龙头作用日益凸显,“两副”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尚需增强,中小城市规模小、农业比重大、经济实力弱,多极支撑、多点发力的格局远未形成。县域经济实力不强。2017年,我省80个县(市)中,大冶、宜都、仙桃分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88位、第93位和第97位,而江浙两省的96个县(市)聚集了全国34%的“百强县”席位,占据了25席“五十强”。县域发展不足将制约小城镇发展,助长异地城镇化倾向,加剧城乡人口要素流动失衡。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占全省面积超过40%的“四大片区”虽仅集聚了23%的常住人口,但其贫困人口数量却占全省58%,截至2016年底,“四大片区”仍有贫困人口167万。
 
  4.城乡经济有待进一步融合。城乡收入增长与消费不协调。2016年,我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倍比高达2.31倍,而浙江同期指标为2.07倍,在基础设施方面,城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是农村的3.5倍,我省城镇文化娱乐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是农村的2.2倍。城乡区域发展统筹性协调性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消费结构差距较大。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2016年,我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8.1%,而同期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5%,两者相差13.6个百分点。
 
  (二)  发展不充分的主要表现
 
  1.“支点”功能还有待充分加强。尚未充分发挥出核心顶托作用。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76.03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仅居全国第12位,中部第4位,江西、安徽的工业增速分别快于我省1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仅高于山西1.3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存在明显短板,金融业、非营利性服务业等行业优势逐步减弱。经济发展总量与湖北基础条件仍不相称,综合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主导产业优势尚未形成,难以顶托中部崛起。尚未充分发挥出连接辐射作用。目前,湖北共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个,数量与湖南、河南相当,除武汉外,宜昌、襄阳等城市辐射半径仍局限于省内,2016年湖北客运量分别低于河南、湖南17538万人、18770万人,旅客周转量分别低于河南、湖南452亿人万里、269亿人万里,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位于中部倒数第1位、第2位。平台载体集聚辐射效应较弱,区位交通优势未能用足用好。
 
  2.发展质量和效益还有待充分提升。生产效率效益欠佳。2016年,湖北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86万元/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2万元/人,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72元、432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1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升。产品高端化品质化欠缺。近年来,我省主要工业产品主要集中在汽车、锂离子电池、水泥、平板玻璃、钢材等领域,而满足群众个性化、体验化、高端化的产品服务供给不足,供给体系质量不高、品牌建设不足。近年来工业品市场占有率长期维持在3.3%左右,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工业产销率达97.4%,同比降低0.4个百分点。大量购买力外流,消解了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
 
  3.实体经济活力还有待充分提高。工业成本偏高。今年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9.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49%,分别低于全国12.1、0.64个百分点。同时受环保督查力度加大、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脱虚向实等影响,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上涨13.0%,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三项费用增长7.6%,同比加快4.2个百分点,双向挤压致使企业盈利能力及投资回报率下降、市场预期趋弱。民资低位徘徊。2016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长2.5%,同比回落12.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投资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省投资比重为63.9%,同比下降6.6个百分点。作为制造业投资主体组成部分,民间投资下滑将导致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4.民生领域短板还有待充分补齐。贫困地区仍处于小康决胜期。2016年,大别山试验区、武陵山试验区、秦巴山片区、幕阜山片区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94.65亿元、人均GDP达32673元、社零总额达3504.62亿元,分别占全省平均水平的21.04%、59.36%、22.39%。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发生率高的困境亟待摆脱。社会事业仍处于提升关键期。截至2016年底,我省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仅为3.68%、公共交通服务指数达92.23%、平均受教育年限9.75年、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88.52%,分别低于全面小康建设底线的2.32个百分点、7.77个百分点、0.75年、6.48个百分点。在决胜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两年,社会事业短板亟待补齐。
 
  5.生态环境质量还有待充分改善。绿色转型稍显滞后。2016年单位GDP能耗(2010年不变价)达到0.59吨标准煤/万元,高于浙江省0.15吨标准煤/万元。发展方式粗放、过分依赖传统产业、过度依赖要素驱动的路径依赖依然存在。整治效果出现反弹。在2014-2016年间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91.55、79.15、83.12,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分别为80.48、84.86、89.73,环境质量与生产周期波动呈正相关。环境状况明显分化。2016年长江、汉江等水质优良,而生产较为集中的主要城市内湖总体水质为中度污染,总磷、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标,且除神农架外,全省其余16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均未达到二级标准,环境质量随生产集中度增高而下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保压力加大。
 
  二、解决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路径分析
 
  (一)着眼更加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强化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创新金融服务,推动资金“脱虚向实”。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加大“专精特新”企业扶持力度,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激发民营资本活力。
 
  (二)着眼更加协调,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我省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培育先进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经济,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壮大电路、新能源汽车等16个优势行业细分领域,加快服务业提质升级。
 
  (三) 着眼更加均衡,形成多极支撑新格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新型城镇格局。深化“一元多层次”战略,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湖北实施,增强武汉集聚辐射能力,提升襄阳、宜昌发展能级,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广“三乡工程”、实施“三权分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 着眼更可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的湖北实践。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武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鼓励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推进关键性改革,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资金使用高效化、要素配置市场化。加快推进消费升级,开展“十大扩消费行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深度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五) 着眼更加包容,实现民生改善新突破。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主动应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保压力加大的趋势,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打好“三大”战役,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继续推进精准扶贫,持续加大政策倾斜、投入支持和各方帮扶力度。加强社会保障,统筹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分流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工作,完善农村地区社会救助体系、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优质普惠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