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读书资讯 > 决策纵横
决策纵横

范思立:中国智库存在四大“有待提高”

来源:范思立 浏览:287 次 发布日期:2021-08-26 10:09:08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智库报告(2020—2021)》认为,在新形势下,中央以及地方对智库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民众在新媒体时代关心社会问题的意识大大增强,更加期待智库专家对社会问题表达专业的、可信度高的观点,而中国智库虽然逐步“建起来”“多起来”,但距离“强起来”还有不小差距。

      该报告认为,中国智库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在回答“时代之问”、寻求“破解之道”、履行“使命职责”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问题,突出反映出“四个有待提高”:应对决策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咨政建言的“精准性”有待提高、舆论引导的“影响力”有待提高、国际传播“话语权”有待提高。

       智库服务决策“有效性”有待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中国智库非常活跃,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空前发挥,形成大量咨政报告和各类专报,有相当部分得到各级领导批示和决策部门采纳选用。但是不少研究成果没有影响决策或有效地转化为公共政策,研究成果的质量、品种、类别与决策需求不匹配不协调不衔接,表现为前瞻性、储备性研究有待提高,预判性、对策性研究不够超前,有些新领域、跨领域的新问题缺乏相关智库去研究。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预警预测、风险评估、应急管理等储备性研究不足,这也反映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布局还需健全。

       智库咨政建言的“精准性”有待提高。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各类智库发布的研究成果看,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智库成果还不多,针对问题提出的方案策略和对策建议的精准性还有待提高。智库大多数研究成果集中在宏观综合层面,聚焦的内容较为相似,提出的应对措施较概念原则化。这一方面源于一些能力较弱的智库机构缺乏基于专业化的长期跟踪研究成果,缺乏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入政策研究的有效工具手段。更关键的是一些智库机构缺乏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其咨政建言很难达到精准管用。

       智库舆论引导的“影响力”有待提高。在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专家和智库机构,很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和社会引领的积极作用,稳定社会公众情绪、帮助民众理性认识现实问题。但总体来看,真正发出理性先声、社会影响力强的智库还不多。中国智库应有高度的政治觉醒和国家大局观,以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性思维聚焦研究当前国内外发展中的“真问题”“大问题”“难问题”,在科学研究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方案策略。否则,智库会因缺少权威性和公信力,难以有效引导舆论。

       智库国际传播的“话语权”有待提高。在全球疫情防范等问题上,一些中国智库利用媒体传播渠道和对外交流平台主动发声,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中。但总体上看,中国智库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还不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不够,对外交流渠道、平台和方式不够广泛。如何解决许多共同面临的议题,如生态环境对地球威胁、海洋资源保护利用,互联网发展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新时代全球治理结构体系和模式重新构建等,还需搭建更为广泛的对外交流平台,培养更多善于同国外同行进行直接对话的人才,拓展更为多样化的交流方式并畅通相关渠道。

      该报告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立足新阶段、面向新征程、抓住新机遇、迸发新能量、展现新作为,积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我国决策咨询体系的核心力量,在全球治理结构变革中发挥作用。当前关键要对标党中央关于智库建设新任务新要求,强化国家站位、战略思维和专业特色,补齐短板和不足,针对瓶颈障碍、重点难点问题,久久为功、定向突破,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实践,探索路径、优化策略,真正提高智库核心能力,实现中国智库高质量发展。

      该报告认为,新阶段中国智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策略集中体现在强化“五度”:研究深度、改革力度、整合幅度、合作强度、开放广度,全面提升服务决策、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涛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该报告是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第八次推出的年度报告。报告从智库类型、地域、成立时间、研究领域等多维度展示中国智库的分布,对2020年度热点议题进行案例展示,对2020年中国智库发展动态进行盘点分析,展望2021年度中国智库的研究热点,并提出当前中国智库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及相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