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因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对,关系着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也关系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中国站在历史交汇点上顺应时代潮流的重大战略决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在国际方位中,就是要正视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意味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也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变化中抓住机遇,在挑战中赢得发展必须依靠国家制度体系优势和国家治理效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举措。从世界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国从崛起到走向衰落,从强大到不复荣光背后都是国家治理成败的结果。在当今世界中拉大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差距的也不主要是经济基础和地理环境优势,而是国家治理水平的差距。因而美国学者福山在分析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国崛起过程时总结出国家建构的重要性,提出“中国之所以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正是因为中国发明了‘好政府’。”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国家治理水平的竞争,但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国家制度体系的先进性与治理能力的强大与否,正如胡鞍钢指出的:“从国际竞争看,国家竞争本质上也是国家治理竞争,国家治理竞争本质上是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的竞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我们自身竞争力的根本举措在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和治理能力最终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不败之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提升国际认同度的重要抓手。大国地位的确立有赖于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和认同。在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都不仅重视由经济科技等组成的硬实力建设,而且更加注重由制度和文化所组成的软实力建设,主动在国际社会中扩大本国政治制度和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以增强自身国际行为的接受程度,获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日益强大起来的中国也必须处理好如何与世界相处的问题。虽然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瞩目,但是“中国发展不确定论”、“中国威胁论”、“修昔底德陷阱”等各种或唱衰或猜疑中国的负面声音也此起彼伏。让世界读懂中国、认同中国日益成为百年未有大变局中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是最具确定性和稳定性的,也是对一个国家最全面的诠释,因而读懂中国的密码应该是中国的国家制度体系。所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取消国际社会对中国误解的关键钥匙,是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关切与疑虑的最好解答,是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认知和认同的重要保证。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提高全球治理水平的前提保障。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日益形成国家治理的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外部条件,如何处理好内政外交、保障国家权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等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全球治理水平,兼顾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是新的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胸怀两个大局”在国内方位上就是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根本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全面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仅需要经济富裕、科技领先、军事强大,更需要彰显国家制度体系的优势和治理能力的科学高效。制度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样,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之一,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向世界展示通过制度的不断科学化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的趋势,为人类社会制度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因而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这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个里程碑,迈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军中的新步伐。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支撑。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也面临着更为艰难的重大风险挑战。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面对风险挑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和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客观的总结出:“国家治理还要实现现代化转型,只有实现科学治理、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国家治理才能走出中国历史上治乱循环的周期律,迈上持续稳定繁荣之途。”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集中凸显,各种问题交织叠加,这就要求改革必须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原来“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方法可能不再全面奏效,提升改革的顶层设计水平和把控能力成为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因而,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全局性和战略性抓手,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支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
胸怀“两个大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最终的目的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可以说在人们有限的生命里却有着无限的物质和精神追求。因而十九大把脉时代问题,面对人民的需求变化,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研判。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人民的需求变化作出全面总结:“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强神文化生活。”自2003年以来一些网站在每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也对群众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从这几年来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正在不断上升。
人民需求的转变一方面彰显出中国建设伟大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没有很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城乡地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衣食住行等方面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安全问题还比较多,信息公开、表达畅通的民主参与渠道还不健全,执法司法公平公正还有待提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这些问题亟待被解决。
面对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征,综合施治从而全面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解决之道必然是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基于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