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十分关键。招商引资是地方抓经济、强产业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方招商引资的目标、模式和成效也在发生变化。当前,在新任务、新形势下,地方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面临哪些新挑战?如何应对?推荐阅读《人民论坛》最新文章。
1、地方多元发展目标下招商引资工作难度提高
地方招商引资为的是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前40年,国家和地方的首要目标是促增长。因此,地方招商引资的目标单一清晰,任务明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后,在增长、创新、环保、民生等地方发展的多元化目标下,地方招商引资的任务趋于模糊化。
2、新型央地关系下地方招商引资的动力不足
政治激励的机制取决于中央和地方的治理关系。过去在“行政发包制”央地治理模式下,完成上级下达的具体经济指标形成了有效的政治激励。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渐形成的新型央地治理关系下,某些情况下行为合规性与结果有效性之间存在冲突,导致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方面动力减弱。
改革开放后,中央对地方逐步放权,减少部委“条条”系统对地方的约束,与地方之间形成以地区为“块”的分权体制。在政治之外的领域,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全面控制转向引导性“分包”委托,形成“行政发包制”央地治理模式。这一模式下,中央或上级政府不对下级进行过程监督,只设定达标激励。因此地方政府拥有更多自主权,对辖区事务拥有“无限责任”,对应“无限权力”,在政治激励驱动下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在数量增长时期,中央对地方实行以GDP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由于招商引资是创造地方就业和产值,快速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且其本身也是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指标,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有很强的政治激励,将招商引资视为其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
3、发达国家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加大了地方利用外资的难度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参与国际分工,是促进中国经济数十年增长的重要机制。中国对外开放时适逢世界经济繁荣和国际分工全球化。中国通过发展加工贸易,通过吸引外资“市场换技术”、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等方式,利用全球资源推动工业化进程和技术进步。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国际分工格局以及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都在经历变化,影响了中国对全球资源的吸引力。
首先,世界经济转向长期低速增长,资本跨境流动增速缓慢。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成功消除滞涨,在新自由主义思潮推动下,借ICT技术进步及其应用的东风,世界经济进入空前繁荣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复苏迟缓,长期持续低速增长,至今资本跨境流动增速依然缓慢。
其次,国际分工由快速全球化转向加速逆全球化,部分在中国的跨境生产外流加快。20世纪70-80年代,全球分工处于产业分工阶段,发达国家具有专业化市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势,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受日元升值、石油危机影响,日本先后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东亚四小龙”转移。10年后“东亚四小龙”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不断开放的中国转移。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东西冷战结束和ICT技术应用,国际分工日趋全球化,进入21世纪后一路高歌猛进,推动全球分工向产品内分工转换,纺织、汽车、电子等多个行业形成全球产业链。发达国家分工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和其他低成本国家,中国因此全面加入全球价值链,逐渐成为世界加工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长期疲软,失业、贫富差距等经济社会问题凸显,信贷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难以继续,转而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于是,跨境资本和生产重新配置,跨境生产扩张速度下降,全球价值链趋于缩短。国际分工格局开始重构。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欧美国家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实施供应链安全战略,再次出台优惠措施吸引制造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回流,降低对跨国生产、尤其是对中国的依赖。由此导致全球价值链的“去中国化”趋势。
最后,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与遏制加剧了跨国生产“去中国化”趋势。近5年来,美国出于对中国经济实力增长过快、技术进步可能危及其技术领先地位和国家安全的担忧,先后发动针对中国的贸易战、科技战,持续推动先进技术和先进制造与中国脱钩。中美贸易和技术摩擦一方面限制了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和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对中国先进技术进步和先进半导体供应链及制造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导致在中国投资、生产的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加大。从而加快跨境投资、生产和全球价值链去中国化的速度。
4、地方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亟待转型升级
地方招商引资就是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改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优惠政策等手段吸引资本流入,本质上是利用国家和地方差别化制度和政策安排突破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改变资源配置的流向和结构,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早期阶段,各地方主要依赖国家差别化制度和政策安排形成的政策优势,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和经济发展,不同地方也通过形成地方政策优势、整合区位优势或打造产业优势吸引资金和项目。在新任务、新形势下,国家差别化制度和政策安排正在转型,地方传统的引资模式陷入瓶颈期,亟待转型与创新。
5、面对新挑战,地方政府如何应对?
在新阶段、新任务和新环境下,地方招商引资在明确具体任务、强化动力、吸引外资以及模式创新等方面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地方政府勇于开拓,积极应对。
第一,在把握高质量发展大方向和本地区阶段性目标下,明确招商引资的具体任务。地方政府首先要充分理解高质量发展任务的内涵,认清现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和目标;其次要理清本地区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国内外产业链关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具体情况,找准本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定位;根据新任务、新目标,确定本地区的阶段性目标和细分任务,并依此确定招商引资的方向和任务。总体来说,高质量发展是方向,把握好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本地发展实际,寻求量变到质变。
第二,继续完善中央和地方治理关系改革,推动地方形成强大动力和精准推力。比如继续推进放权,增进地方的积极性;定性考核的内容避免一刀切地面向所有地区,根据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考核;探索法治化、与市场接轨的激励机制等。
第三,在新形势下,吸引外资的根本之策是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此外,保证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同时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研判本地产业与国际、国内产业链的关联度,抓住推动产业链攀升和价值链提升的可能机遇。
第四,打造地区新优势。在政策红利减弱的情况下,需要创造一些新优势,形成综合区位优势。比如地方官员提高市场化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在传统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产和消费需求;建立稳定、专业化的招商队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