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读书资讯 > 决策纵横
决策纵横

一季度“成绩单”,释放重要信号!

来源:人民论坛网 浏览:9 次 发布日期:2024-04-18 11:32:17

4月16日,中国经济2024年首季报出炉。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62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关键之年,中国经济以一如既往的“稳定发挥”保持了回升向好的“稳健表现”。如何看待这份来之不易的首季“成绩单”?传递出哪些重要信号?一起关注。

1、“成绩单”含金量高、成色十足

中国经济“一季报”在人们的关注中新鲜出炉。

一系列主要经济指标显示: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持续回升、起步平稳、稳中有进,2024年中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看经济增速。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高于去年四季度的5.2%,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

看质量效益。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2.3%转为同比增长10.2%。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比上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

看就业物价。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持平,扭转了上季同比下降态势。

看市场预期。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8%,较上月提高1.7个百分点,时隔5个月重回扩张区间。

2、三大亮点引人注目

一季度,工业生产领域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升,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增长状况较好;在消费领域中,服务消费方面的需求得到较快释放,增速明显加快。

——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以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正在持续迭代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我国经济增长“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由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继续发展和应用,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增势强劲。

——居民消费意愿有所提振。从岁末的“尔滨冰雪游”到年初的“天水麻辣烫”,从春节的“年味经济”到春日的“赏花经济”,各地多元消费场景的不断焕新,以及促消费政策的持续落地,提振了消费信心,也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更多动力和活力。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指出,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长中,内需贡献率为85.5%,其中消费贡献率为73.7%。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货物进出口稳定增长。海关数据统计,一季度,我国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0万亿元,规模再上新台阶,增速也创下六个季度以来新高。

3、释放重要信号

★新质生产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推动力

一季度,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一些产业、经营活动、产品上显现新成效。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新产品加快培育,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在前几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增长29.2%。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具有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等特征。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杜传忠在《人民论坛》特别策划刊文指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从要素、技术、产业、制度等多个方面加以推进。第一,加快培育发展数据、算力等新质生产力要素。第二,加快打造一支高层次、高质量的数智化人才队伍。第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及其应用。第四,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第五,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第六,创新相关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作用。

★扩大内需是2024年经济持续向好的关键所在

消费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观体现,也是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一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5%,其中消费的贡献率是73.7%。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当前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升空间仍然很大。如何促进消费稳定增长?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张慧芳教授在《国家治理》刊文认为,“激发”消费活力需要从提升消费者购买力、增强消费者信心、改善市场环境三个方面入手,让消费者能够消费、敢于消费、愿意消费。首先,提升消费者购买力是基础,这要求我们稳定就业环境,并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实施生活补贴等措施,切实增加居民收入,为消费者提供更强的消费能力。其次,强化消费者信心是关键,这需要我们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宏观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从而改善市场预期,提振消费者信心。最后,改善市场环境是保障,创新消费场景,提升供给品质,并增加精神文化消费,让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稳”与“进”?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是中国独有,而是出现在世界范围之内的。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处理好我国经济发展“稳”与“进”的关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方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张辉在《学术前沿》刊文认为,高水平安全体系、新能源产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高水平安全体系是“稳”与“进”的实现基础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也就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愈演愈烈。国际地缘政治冲突频发,世界经济出现高通胀和低增长并存的现象,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益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巩固和增强仍面临困难和挑战,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周期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叠加导致各类风险增多。在这一背景下,经济“稳”与“进”的辩证统一,突出体现为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即安全与发展的动态平衡与相互促进。

把握“稳”与“进”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思维,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坚持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国家经济安全的首要特征是稳定性,提升经济安全的能力要求聚焦维护经济安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运用系统性思维,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突破发展和安全的两分法,注重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经济安全体系的协同性与一致性。

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稳”与“进”的新生动力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的代表,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政策的前瞻性引领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使得新能源汽车成为引领和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2023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推动中国自主可控产业链条的形成和突破。从产业链来看,新能源汽车以“三电”技术为核心,其技术范式与传统汽车产业链条存在极大的差异,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也推动着本土企业在发展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方面逐渐形成优势。例如,从电池、电机和电控三方面核心技术来看,其中,竞争优势最大的是电池,目前全球动力电池销售前十的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超过六成,位居首位。

区域协调发展是“稳”与“进”的内在驱动

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稳”与“进”,需要持续高质量推进区域重大战略。近年来,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大动力源地区和两大流域生态经济带为重点的“3+2”区域重大战略格局。我国重大区域战略取得历史性成就,重大区域发展引领性不断增强。

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稳”与“进”,需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着力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

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稳”与“进”,需要全方面、多维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城乡融合替代二元结构,着力缩小城乡发展水平差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破解“三农”问题,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融合的新型协调发展路径,是当前中国破除城乡经济分割二元结构的重要战略任务。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稳”与“进”的外部条件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更加安全的对外开放,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以新发展格局为统领,以跨境经济走廊建设和“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为新的驱动力,推动对外开放稳步发展,以全方位支持机制为支撑,保障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人民论坛新媒体综合整理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国家治理》、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