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年轻人开始断亲”等话题引发关注和热议。不少网友表示“因为亲戚太八卦”“没有共同经历,更没有共同话题,聊不到一起去”“因为假期太少了,每年亲戚都走不过来”……
亲戚关系,似乎正在经历着某种危机。在交往半径扩大的现代社会,随着地理距离的改变,交往走动时间的减少,亲缘关系呈现出越来越淡的趋势。当代青年亲缘关系真的冷淡了吗?如何理性看待当代青年亲缘关系?一起关注!
1.青年“断亲”是否真的存在?
目前,多数媒体和学者针对当代青年亲缘关系变化的表述,主要分为两种状况:
一是表述当今的农村社会中少有以往那种亲戚之间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往来、过年过节走亲访友、老少几代人互动交往、热闹非凡的景象;
二是表述许多从小生长于农村,而目前在城市学习、工作、生活和定居的中青年及其家庭,与其在家乡的上一代以及同代亲戚之间缺乏联系、缺少互动、感情逐渐疏远的现象。
这其实是两种虽有一定联系但却并不相同的状况。一种反映的是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亲戚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另一种反映的则是生活在城市社区中的人们与家乡亲戚关系的变化情况。因此,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实际上,近来学者们所关注的主要是后一种情况,并且将这种现象更多地认定在了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青年身上,甚至形成了有关青年“断亲”的看法和认识。相应的担忧也主要集中于此。有学者认为,所谓“‘断亲’主要表现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而不是一种正式声明的断绝亲戚关系。”
然而,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用“断亲”来描述当代青年亲缘关系现状是否准确?青年“断亲”的现象是否真的存在?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看待当代青年亲缘关系的现状及趋势?
关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实际上包含了三个不同层次,或者说包含了三种不同的类型。其中,“疏于”所指称的主要是一种客观的状态,或者说是这种行为的结果。具有这种行为的人在主观上比较看重亲戚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只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才导致了较少互动和交往的结果。而“懒于”特别是“不屑于”则主要指的是一种主观状态。反映的是人们从思想上、认识上对亲戚关系以及对与亲戚交往和互动的某种轻视态度。其中,“懒于”的轻视程度相对较低,主要反映出对亲戚之间交往互动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不屑于”的轻视程度则相对较高,且主观意志的表现更强。这三者的性质不同,背后的原因也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所谓“断亲”现象的关注和探讨,应该对此有所区分。
2.当代青年亲缘关系淡漠了吗?
目前无论是网络媒体中,还是研究者的文章中,都普遍认为“90后”,特别是“00后”青年群体亲缘关系淡漠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这里有两个虽有联系但却性质不同的问题:一个是有关客观事实的问题。即当代青年亲缘关系淡漠了吗?另一个则是有关主观价值的问题。即亲缘关系淡漠是不好的现象吗?值得深思吗?
不可否认的是,在网络媒体所列举的例子中,或者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朋友中,甚至在我们自身的生活经历中,都会看到一些青年亲缘关系淡漠的现象。但是,如果真的要对当代青年亲缘关系的现状作出“断亲”这样的结论,则似乎过于轻率。从目前来看,唯一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是一位研究者依据2022年做的一项调查所发表的论文。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网络对1200名回乡过年的不同年龄对象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六个年龄组的对象中,与亲戚交往互动的比例各不相同,年龄越大,与亲戚的联系程度越频繁。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人的生命历程视角来进行客观分析和评判。事实上,不同年龄段的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人生阶段的首要任务不同,日常生活的重心也都不同。这些不同不仅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不同、交往互动对象不同,也决定了他们与不同对象交往互动的条件、需求、机会、频率等的不同。
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个体,不仅其社会角色不同,生活的主要内容、生活重心也各不相同,其主要交往对象也不同。不同年龄段的人更可能与哪些人交往互动、不太可能与哪些人交往互动;与哪些人联系频繁、与哪些人联系较少等,都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不能不切实际地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人们的行为。现有的这种调查结果,所反映的或许是现实中不同年龄段的人与亲戚联系频率的正常分布,因而并不能用它来说明青年“断亲”。从现有的经验研究结果中,尚无法得出青年与亲戚之间关系明显淡化的结论。
3.理性看待青年亲缘关系
对青年亲缘关系淡漠现象的议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源于将今天社会中亲戚关系的现实与几十年前我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中亲戚关系状况的对比。特别是对青年亲缘关系淡漠的感叹,则更是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和经验与当今社会的“90后”“00后”的行为进行比较的结果。但是,时过境迁。即使那时的年轻人的确比目前的年轻人与亲戚联系更多,也不能证明目前的年轻人亲缘关系淡漠。
因为今天的中国社会与几十年前的中国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意味着当年的他们与今天的年轻人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而且人们在各种局部环境里所经历的各种事情常常是由社会变化所引起的。所以,我们在看待社会现象时,要将个人生活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特别是应该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待人们亲缘关系的变化。
建立在血缘和姻缘关系基础上的亲缘关系是紧密或是松散,会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个重要因素是血缘、姻缘关系的规模;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亲戚之间的地域范围。而几十年来我国社会的发展,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迁,从而极大地影响,特别是削弱、淡化了亲缘关系。
一方面,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与之伴随的社会流动的大幅增加,将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年人口引入城市。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这一巨大的社会变迁不仅在空间上影响了进入城市的青年与原有农村社区中亲戚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同时,他们在城市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进一步从交往对象、交往时间上限制了亲戚之间互动和交往发生的频率。
另一方面,我国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减少,家庭户规模呈持续下降态势,回顾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家庭户的规模从1982年普查的4.41人,逐渐下降到1990年普查的3.96人,2000年普查的3.44人,2010年普查的3.10人,2020年普查的2.62人,中国家庭户平均规模已降至3人以下。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它会对家庭的亲戚关系产生明显影响。
正是在上述两方面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原来那种以“走亲戚”为主要特征的亲缘互动方式逐渐被冲击、被淡化、被消解。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青年的亲缘关系可能还会进一步淡化。而新的业缘关系、学缘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等将会成为青年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
因此,对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亲缘关系逐渐变淡的现实,不能过度解读。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化过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并理性面对亲缘关系所发生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