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读书资讯 > 决策纵横
决策纵横

从党章看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创新

来源:《党章公开课》 浏览:186 次 发布日期:2023-05-15 11:18:38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发挥巡视巡察监督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历史传统,继承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巡视是党内监督战略性制度安排,凝结着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实践、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发挥巡察制度的监督作用,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

01

巡视巡察制度在党章中的属性问题

党的十七大修改党章时首次在党章中增写“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将其写入第二章“党的组织制度”中的第十三条之中,成为该条文第四款规定。这是党章对巡视制度作为党的组织制度内容的明确定位。党的十九大修改党章,在原来巡视制度基础上,增写了在一届任期内实现巡视全覆盖和巡察制度,并把巡视巡察作为一个单独条文,就是党章第十四条,即“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在一届任期内,对所管理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实现巡视全覆盖”;紧接着在该条文第二款规定:“中央有关部委和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根据工作需要,开展巡视工作”;第三款增写“党的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委员会建立巡察制度”。因此,可以说,巡视巡察制度是党的组织制度中关于党内监督的制度,这是巡视巡察制度在党章中的属性定位。

02

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内巡视全覆盖和高质量完成巡视全覆盖任务

实践创新在前,党章制度创新紧随其后。在党的十八大至党的十九大的五年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巡视实现一届任期全覆盖,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剑。党的十九大至党的二十大的五年间,高质量完成巡视全覆盖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代以后有八府巡按,走到哪里,捧着尚方宝剑,八面威风。我们的巡视不是八府巡按,但必须有权威性,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党中央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巡视制度创新凝结着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实践、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

在实践创新基础上,党的十九大修改党章时,将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一届任期内,对所管理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实现巡视全覆盖”写入党章,既是对以往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为今后加强和规范巡视全覆盖提供了党章根本遵循。五年之后,我们从十九届中央纪委向党的二十大的工作报告中得知,党中央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巡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22次听取巡视汇报、发表重要讲话。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79次领导小组会议、9次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4次全国巡视工作会议,组织开展9轮巡视,确保巡视利剑震慑常在。

03

坚守职能定位和全面深化政治巡视

伴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中央提出加强政治巡视的任务和要求。政治巡视定位越来越清晰,政治巡视指向越来越精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工作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解决了巡视任务宽泛、内容发散问题。坚持党纪严于国法,紧紧围绕严明纪律,着力发现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突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检查“四个意识”牢不牢、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坚决,落实意识形态责任是否到位,推动形成良好党内政治生态开展“回头看”,深化再巡视。强调“回头看”是政治复查,是与时俱进的新巡视、围绕政治的再巡视。既监督整改落实情况,又着力发现新问题,延伸放大震慑效果,释放出“巡视不是一阵风”的强烈信号。

从中央巡视组反馈情况通报中可以得知,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十九届中央四轮巡视工作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守政治巡视职能定位,认真贯彻中央巡视工作方针,以“四个意识”为政治标杆,把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任务,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及中央巡视整改落实情况等方面开展监督检查,紧扣被巡视党组织职责,紧盯领导班子和“关键少数”,深入查找政治偏差,充分发挥巡视的政治监督、组织监督、纪律监督作用。在中央巡视组向各地方、单位党组织反馈巡视情况时,都把“两个维护”作为政治巡视的根本任务,把发现被巡视党组织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重点。

04

强化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

党的十八大后,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中央巡视组及时反馈和公布发现问题并督促被巡视对象整改,对于巡视组提出的问题,要求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发挥标本兼治战略作用。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加反馈,推动落实整改主体责任,防止把层层传导压力变成层层推卸责任。

在强化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上,党的十九大后制定了巡视整改落实和成果运用意见,明确责任要求,完善制度机制,推动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一是创新巡视反馈方式,实行集中反馈和“一对一”现场反馈相结合。二是压紧压实整改主体责任,推动党委(党组) 把整改融入从严管党治党、融入深化改革、融入班子队伍建设、融入日常工作。三是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认真履行整改监督责任,加强跟踪督办、对典型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对虚假整改问题严肃问责。四是开展联动整改、协同整改、集成整改,推动巡视与纪检监察、组织、审计等监督发现的问题一体整改,不断提高整改实效。五是推动建立整改评估机制,督促被巡视党组织公布整改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六是综合用好巡视成果,中央巡视组共形成专题报告84份,向党中央、国务院分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通报巡视情况103份,向中央改革办提供专题报告44份。这样,就使巡视工作的“下半篇文章”和“上半篇文章”实现了整合,强化了巡视监督实效。

05

建立健全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格局

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将巡察制度写入党章以后,按照党章规定,党的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委员会设立巡察机构,对所管理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行巡察监督。巡察制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往下延伸的重大创新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内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是促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有力抓手,是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制度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内监督要纵向到底,压力必须传导下去,市县要建立巡察制度,有效解决基层“蝇贪”,夯实基础。在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的五年间,党中央加强对省区市、中央单位巡视工作的领导,建立省区市党委书记有关巡视工作讲话向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报备等制度。各省区市党委完成巡视全覆盖任务,全面开展市县巡察,67家中央单位探索开展巡视工作,对中央企业实现全面巡视,形成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格局。通过巡察,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至二十大的五年间,建立健全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格局。制定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意见、中央单位巡视工作指导意见,推动巡视巡察与其他监督贯通融合,强化综合监督作用。中央、省、市、县四级全部建立巡视巡察制度,178个中央单位开展内部巡视,各地探索提级巡察、交叉巡察、机动巡察等模式。总结实践经验,加强分类指导,对中央单位内部巡视加大推动力度,对省区市巡视工作现场指挥督导,引导市县巡察向基层延伸,稳步开展对村(社区) 巡察。中央单位共巡视7836个党组织,市县两级共巡察88.2万个党组织。这样,就实现了党内监督的全覆盖。